2025年3月14日 星期五

2025年台灣血脂管理臨床路徑共識

                             

讀者:劉承恩


📌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與心血管健康


LDL-C 升高是 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的主要風險因子之一。然而,目前台灣的 LDL-C 治療目標達成率仍有進步空間。為了改善 ASCVD 患者的預後,血脂管理臨床路徑 應運而生,其目標是:
✅ 設定不同風險族群的 LDL-C 治療目標
✅ 標準化血脂管理與追蹤模式
優化治療計畫,以降低 ASCVD 風險


📊 風險分級與治療目標


為了有效降低心血管風險,應根據病人風險等級制定個別化的 LDL-C 治療目標。

🔹 ASCVD 風險等級
1️⃣ 低風險:具備 1 項心血管風險因子
2️⃣ 中風險:具備 2 項或以上心血管風險因子
3️⃣ 高風險: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嚴重高膽固醇血症(LDL-C ≥ 190 mg/dL)、冠狀動脈鈣化分數(CAC)≥ 400
4️⃣ 非常高風險:已確診 ASCVD
5️⃣ 極高風險:ASCVD多重高風險因子




🎯 LDL-C 治療目標值(mg/dL)低風險:< 130,中風險:< 115,高風險:< 100,非常高風險:< 70,極高風險:< 55

💡 其他風險管理指標
✅ 血壓控制:< 130/80 mmHg
✅ 血糖控制(HbA1c):< 7%


🛠 臨床路徑:初級預防(未確診 ASCVD)


🔸 透過健康檢查篩檢 腎功能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 具備高風險因子者應立即接受藥物治療 + 生活型態調整
🔸 低~中風險者先嘗試 3-6 個月 生活型態調整:🥗 健康飲食🏃‍♂️ 定期運動🚭 戒菸⚖️ 控制體重
🔸 若未達理想目標,與醫師討論後考慮藥物治療




🛠 臨床路徑:次級預防(已確診 ASCVD)


🔸 若影像顯示 動脈粥狀硬化斑塊 ≥ 50% 狹窄,應立即進行 積極血脂藥物治療
🔸 若單獨使用 statin 無法達標,可考慮 合併 non-statin 藥物



🩺 監測與治療


📆 監測時程
📌 治療後 6-8 週:檢測 LDL-C 是否達標
📌 治療調整 1-3 個月內:再次追蹤 LDL-C
📌 達標後追蹤頻率:高風險以上病人:每 6 個月一次;低~中風險病人:每 6-12 個月一次

💊 藥物治療策略
🔹 首選:高強度 statin
🔹 若 statin 無法耐受或仍未達標,可加用:✅ ezetimibe✅ PCSK9 抑制劑(siRNA、單株抗體)✅ ATP citrate lyase 抑制劑
🔹 監測肝功能:起始治療或劑量增加後 3 個月內應追蹤


📢 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


✅ 向患者說明 LDL-C 治療目標
✅ 運用數位工具(如「健保快易通」提升自我照護)
✅ 提供衛教資訊與互動素材
✅ 每次回診評估患者治療反應與遵從性


📌 其他血脂指標的考量


🔹 Non-HDL-C(總膽固醇 - HDL-C)適用於高三酸甘油脂、糖尿病、肥胖患者,目標值應較 LDL-C 高 30 mg/dL(低至極高風險依序為 <160、<145、<130、<100、<85 mg/dL)

🔹 ApoB & Lipoprotein (a)可進一步評估心血管風險,視病人臨床狀況與檢測可近性決定是否納入評估


📢 總結:全面的 ASCVD 預防策略


✨ 分級治療,個別化管理
✨ 定期監測,確保 LDL-C 達標
✨ 藥物與生活型態並行,提高治療成效
✨ 強化醫病溝通,提升治療依從性

💖 透過完善的血脂管理,讓心血管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