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糖友必看】糖尿病血壓控制的重要性?🫀BPROAD 試驗簡介!

                      

作者:劉承恩


🫀 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控制」為什麼重要?


🩸 高血壓 是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見的共病之一。
❤️‍🔥 它大大增加了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同時也是最「可調整」的風險因子之一!
👉 因此,有效地控制血壓,對於減少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有明確的正面影響。


📚 過去的重要研究比較


🧪 1. ACCORD 試驗
👥 對象:弟 2 型糖尿病患者
🎯 比較:積極治療收縮壓 < 120 mmHg,標準治療收縮壓 < 140 mmHg
🧾 結果:未能發現積極治療組在 心血管疾病預防上有顯著優勢
⚠️ 可能的原因:血壓干預效果不足,試驗中合併的血糖控制干預因素,可能造成結果偏差

🧪 2. SPRINT 試驗
👥 對象:非糖尿病患者
🎯 同樣比較:<120 mmHg vs. <140 mmHg
🌟 結果:積極治療顯著降低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風險!為非糖尿病高風險族群提供了支持強化控制的證據

🔍 3. 次分析結果怎麼說?
🧩 有些臨床試驗的次分析指出:無論是否為糖尿病患者,更積極的收縮壓控制可能都有一致的益處。❗ 但也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對於積極治療的反應仍不一致,效果仍存爭議。

🔬 BPROAD 試驗研究動機
📍 因為目前在第2型糖尿病患者中,最理想的收縮壓治療目標仍不確定, BPROAD 試驗希望找出答案!

🎯 研究目標
探討是否將 收縮壓控制在 <120 mmHg,比起 <140 mmHg,能 更有效預防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大心血管事件 💥❤️


🧪 研究方法


📍 試驗類型:隨機臨床試驗
📍 地點:中國七個地理區域的 145 家臨床中心
🧭 試驗時間與內容:📆 追蹤時間最長可達 5 年

受試者:第2型糖尿病患者
比較兩種治療策略:🔹 收縮壓 <120 mmHg(積極組)🔹 收縮壓 <140 mmHg(標準組)


🧪 實驗簡介


🗓️ 試驗期間:2019年2月~2021年12月
👨‍⚕️ 參與人數:12,821人🔴 積極治療組:6,414人🔵 標準治療組:6,407人
📊 平均年齡為 63.8±7.5歲
👩 女性占比:45.3%(共5,803人)
❤️ 既有心血管疾病者:22.5%(共2,888人)
⏱️ 時間:4.2年

💓 血壓控制成果
🧍‍♂️ 基準平均收縮壓:積極組:140.0±10.2 mm Hg,標準組:140.4±10.2 mm Hg

📉 治療後收縮壓明顯下降,兩組差距持續整個試驗期
🕐 1年後收縮壓:積極組:121.6 mm Hg(中位數118.3),標準組:133.2 mm Hg(中位數135.0)

🎯 達標率:積極組有約 60% 達到目標收縮壓

💊 用藥情形:積極組使用更多降壓藥物,兩組在降糖藥、糖化血色素(HbA1c 7.6%)、BMI、腰圍、脂質水準等方面相似




🩺 主要臨床事件結果


📈 主要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積極組:每百人年1.65件(393人),標準組:每百人年2.09件(492人)
風險比(HR):0.79(95% CI:0.69–0.90,P<0.001)
📉 Kaplan-Meier 曲線在1年後明顯分歧




🧠 中風(致命或非致命):積極組:284人(1.19件/百人年),標準組:356人(1.50件/百人年)
✅ 風險比(HR):0.79(95% CI:0.67–0.92)

❤️ 心肌梗塞、心衰住院、心血管死亡:兩組無顯著差異

⚰️ 所有原因死亡率:積極治療組:169人(每百人年 0.69 件),標準治療組:179人(每百人年 0.73 件)
🔍 風險比(HR):0.95(95% CI:0.77–1.17)→ 無顯著差異


🧪 慢性腎臟病(CKD)相關結果


🔄 CKD惡化與新發生 CKD:兩組發生率相似

💧 白蛋白尿:積極組:554人(11.29 件 / 百人年),標準組:648人(13.84 件 / 百人年)
✅ 風險比(HR):0.87(95% CI:0.77–0.97)→ 積極治療略有保護效益


⚠️ 不良事件分析


🚨 嚴重不良事件(SAE)發生率:積極組:2,340人(36.5%),標準組:2,328人(36.3%)
📉 差異不顯著(HR:1.00;95% CI:0.94–1.06;P=0.96)

✅ 大多數感興趣的事件發生率相似⚠️ 唯有以下兩項有顯著差異:
🌡️ 有症狀性低血壓:積極組:8人(0.1%),標準組:1人(<0.1%)
📌 P = 0.05 → 僅略高

高血鉀濃度(>5.5 mmol/L):積極組:177人(2.8%),標準組:125人(2.0%)
📌 P = 0.003 → 有統計顯著性差異


🧠 討論 Discussion


🎯 本實驗主要發現:在患有第2型糖尿病且收縮壓升高的患者中✅ 積極血壓治療(<120 mmHg)可顯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 風險比(HR)為 0.79(95% CI:0.69–0.90)

🔄 與過往研究比較
🧪 ACCORD 試驗(2000s)
對象:第2型糖尿病患者
🆚 積極 vs 標準血壓控制→結果:無顯著差異
心血管事件 HR:0.88(95% CI:0.73–1.06),死亡率 HR:1.07(95% CI:0.85–1.35)
🚨 問題:事件率比預估值(4%)低了近一半 → 統計力不足

⚖️ 糖化血紅素控制的影響?
ACCORD 中發現:
血糖標準控制 + 積極降壓 👉 ✅ 降低風險
血糖積極控制 + 積極降壓 👉 ❌ 無效益
🧪 BPROAD 試驗:平均 HbA1c:7.6%,與 ACCORD 試驗標準組類似(7.5%)

🧬 與其他大型試驗一致
🧠 SPRINT 試驗(非糖尿病患者):積極降壓可減少心血管事件 27%,HR:0.73(95% CI:0.63–0.86)

🫀 ESPRIT 試驗(包含糖尿病與非糖尿病):心血管事件下降 12%,HR:0.88(95% CI:0.78–0.99)📌 糖尿病次分析:HR:0.91(95% CI:0.77–1.08) → 雖略低,但不顯著

🧠 中風風險的分析
本試驗:積極組:1.19 / 百人年,標準組:1.50 / 百人年 → ✅ 顯著下降
中風為中國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與 ACCORD 結果相符(次要結果中中風率下降)

👵 SPRINT 雖顯示死亡率差異,本研究則無(死亡率低於SPRINT)


🩺 臨床應用


💡 指引回顧
JNC-8 建議糖尿病者 SBP < 140 mmHg(根據 ACCORD)
🔄 現今多數建議 < 130 mmHg,但證據不足

📌 本試驗的貢獻✅ 證明更強化的收縮壓控制能降低心血管風險
🩹 但仍需注意:🩸 低血壓風險🧂 高血鉀風險
💊 多藥物治療下需密切監測!


🧾 結論總結


💬 在具有高心血管風險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中:🎯 強化收縮壓控制(目標 <120 mmHg)👉 相較於標準治療(<140 mmHg),可顯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 臨床上應慎重考慮風險平衡:✅ 預防中風與心血管疾病⚠️ 謹防低血壓與高血鉀等潛在不良反應!

📘 總結一句話:強化血壓控制策略能顯著降低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與白蛋白尿,但在死亡率與大多數不良事件方面與標準治療相似,僅需注意低血壓與高血鉀風險


相關連結


Intensive Blood-Pressur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 局部節段型腎絲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

                     

作者:劉承恩


那是一個安靜的午後,診間裡走進一位11歲的小女孩,她眨著水靈靈的眼睛,小手緊緊攥著媽媽的衣角,顯得有些不安。媽媽手中握著學校的健檢報告,指尖微微顫抖,指著紙上醒目的紅字——「蛋白尿(2+)」。

進一步的檢查結果顯示,小女孩的尿液總蛋白/肌酸酐比值(UPCR)高達1429 mg/g(正常值應低於150 mg/g),而血清肌酸酐(Cr)僅0.48 mg/dL,估算腎絲球過濾率(eGFR)正常(>60 ml/min/1.73m²),血清白蛋白(Albumin)維持在正常的4.1 g/dL,血液補體C3/C4、B型肝炎、C型肝炎、抗核抗體(ANA)及抗雙股DNA抗體(ds-DNA)皆無異常。

然而,令人憂心的是,小女孩的外公和阿姨都曾因不明原因開始長期血液透析(洗腎)。幾個月後,儘管嘗試了支持性療法,小女孩的蛋白尿仍持續惡化,不見好轉。在與家人深入溝通後,他們決定接受進一步檢查——腎臟切片。最終,病理報告確診為「局部節段型腎絲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 FSGS)


🧠 局部節段型腎絲球硬化症(FSGS) 是什麼?


局部節段型腎絲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是一種腎絲球疾病,特點是腎絲球局部出現瘢痕(硬化)。

局部(Focal):只有部分腎絲球受影響。
節段型(Segmental):單個腎絲球內的部分區域發生硬化。
硬化(Sclerosis):受損的腎絲球組織變硬。

FSGS 可影響兒童與成人男性略多於女性,且在非裔美國人中更為常見。


🤖 局部節段型腎絲球硬化症(FSGS) 的病因


FSGS 並非由單一疾病引起,可能有多種原因,例如:
原發性 FSGS無明顯病因,疾病自行發生。
續發性 FSGS:由其他疾病或藥物誘發,例如:💀 感染(愛滋病HIV、B型肝炎或C型肝炎等)🎤 藥物(雄性激素、毒品)⚖️ 慢性病(糖尿病、鐮刀型貧血、紅斑性狼瘡等)🏃 過度肥胖


📊 局部節段型腎絲球硬化症(FSGS) 的症狀與腎病症候群(Nephrotic Syndrome)


早期 FSGS 可能無明顯症狀,但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以下徵兆:
👉 水腫(Edema):腿部、踝部、眼睛周圍腫脹
👉 體重增加:因體內液體聚積
👉 泡泡尿:蛋白尿增加
👉 高膽固醇:血脂升高
👉 血漿白蛋白(Albumin)降低

🛠️ 腎病症候群(Nephrotic Syndrome) 可能隨之發生,伴隨以下特徵:
💧 大量蛋白尿:每天大於3500 mg/g
🌐 高血脂
⚖️ 低白蛋白血症:血漿白蛋白(Albumin)小於3.5g/dL
⚡ 高血壓(部分患者)
💔 疲勞、噁心、呼吸困難(末期腎疾病症狀)


⚖️ 確診 局部節段型腎絲球硬化症(FSGS) 的檢測方式


📝 醫師通常會安排以下檢測:
尿液檢測 💧:檢查蛋白尿及血尿。
腎絲球過濾率(eGFR) 🌐:評估腎臟過濾廢物的效率。
血液檢測 ⚡:測量血漿蛋白(Albumin)、膽固醇、補體C3/C4、ANA抗核抗體、B型肝炎與C型肝炎。
腎臟切片 ⚖️:透過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免疫螢光染色觀察腎臟組織是否有硬化現象。





基因檢測 🌱:評估是否有遺傳性腎病基因。





💉 局部節段型腎絲球硬化症(FSGS) 的治療方式


治療方式因病因而異,常見治療包括:
類固醇(Steroids) 🎤:減少腎臟發炎與免疫反應。
免疫抑制劑 🎧:例如環孢素Cyclosporin A,降低免疫系統攻擊腎臟。
血漿置換療法(Plasmapheresis) 💧:進展到快速進展性腎絲球腎炎(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RPGN)適用,減少血液中抗體。
降血壓藥(ACEi、ARB) ⚖️:減少蛋白尿、保護腎臟。
利尿劑 💧:幫助身體排除多餘液體,減少水腫。
飲食調整 🍲:降低鈉、蛋白質攝取,減輕腎臟負擔。


⚡ 局部節段型腎絲球硬化症(FSGS) 是否會導致腎衰竭?


📈 病情進展因人而異,但 FSGS 屬於慢性疾病,因腎絲球損害不可逆。
✅ 早期治療可減緩惡化
⚠  若無法控制,可能導致腎臟衰竭
💉 末期腎臟病患者可能需要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


📖 總結


局部節段型腎絲球硬化症(FSGS)是一種嚴重的腎絲球疾病,可能導致腎病症候群與腎臟衰竭。早期診斷與適當治療可減緩病程,降低併發症風險。如有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積極與醫師討論治療方案。



🩸 快速進展性腎絲球腎炎(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RPGN)

                     

作者:劉承恩


這是一位心碎母親的無聲吶喊——她17歲的女兒,正值青春年華,卻被診斷出 IgA腎炎,病情迅速進展至 慢性腎臟病第五期,如今正在加護病房與病魔奮戰。

醫療團隊正全力救治,使用 類固醇、免疫抑制劑、血漿置換 與 血液透析 等治療,希望能穩定病情。然而,疾病的變化既快又猛,每一次的檢查結果都牽動著家人的心。

作為母親,她既堅強又無助,只能在網路尋求一絲溫暖與支持。除了為這位勇敢的女孩 加油打氣 外,我也整理了一些相關的 背景知識,希望能讓更多人理解這個疾病,並給予這對母女最真摯的祝福與力量。

願醫療團隊的專業、家人的堅持,以及社會的溫暖,能陪她們一起度過這場生命的考驗。


🩸 快速進展性腎絲球腎炎(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RPGN)


快速進展性腎絲球腎炎(RPGN)是一種臨床上極具挑戰性的腎臟疾病,特徵為 腎功能快速下降特異性的組織病理變化。該疾病可能導致 不可逆的腎功能喪失,因此早期診斷與治療至關重要。


🔬 臨床與病理特徵


腎功能迅速惡化(數天至數週內)
尿液異常:血尿(顯微性或肉眼可見)、變形紅血球(dysmorphic RBCs)、紅血球圓柱體(RBC casts)、蛋白尿
腎臟切片特徵:細胞性新月體形成:腎小管上皮細胞在鮑氏囊(Bowman's capsule)內部增生,形成「新月」狀結構。新月型腎小球腎炎:當超過 50% 的腎絲球出現新月體時,RPGN 可能迅速導致腎功能衰竭。




📌 RPGN 分類


RPGN 根據 組織病理學 和 免疫複合物沉積 分為以下四類:

1️⃣ 抗腎絲球基底膜(Anti-GBM)病
關聯疾病:Goodpasture症候群(肺泡出血 + RPGN)
病理表現:腎臟切片顯示 線性 IgG 沉積

2️⃣ 顆粒狀免疫複合物沉積型(Granular Immune Complex Glomerulonephritis)
常見病因:IgA 腎病、狼瘡性腎炎、感染後腎絲球腎炎
預後:通常比抗 GBM 或 ANCA 相關 RPGN 更好。

3️⃣ ANCA(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相關
主要類型:多血管炎性肉芽腫血管炎(Wegener granulomatosis)、顯微鏡下多動脈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EGPA)
特徵:稀少免疫沉積




4️⃣ 雙陽性(ANCA & GBM 抗體)
病理機轉:ANCA 可能導致基底膜損傷,進一步促成抗 GBM 抗體的產生。
臨床表現:兼具 ANCA 血管炎與抗 GBM 相關 RPGN 特徵。


📊 流行病學


🌎 快速進展性腎絲球腎炎 相當罕見,發病率依地區有所不同:
🔹 美國:約 7 例/百萬人/年
🔹 英國:約 2 例/百萬人/年
🔹 日本:MPO-ANCA 陽性較多

📈 RPGN 呈 雙峰年齡分布:30 歲(第一高峰)60 歲以上(第二高峰)


🩺 診斷與評估


🔍 實驗室檢查
尿液鏡檢(變形紅血球、紅血球圓柱體、蛋白尿)
血清學檢測抗 GBM 抗體、ANCA 抗體
補體 C3 / C4 (部分免疫複合物疾病補體下降)
紅斑性狼瘡相關血清學(ANA、dsDNA 抗體)
感染血清學(抗鏈球菌溶血素ASLO(Anti-streptolysin O)、HIV、B型肝炎、C型肝炎)
✅ 新抗體測試(LAMP-2 抗體、抗纖溶酶原抗體)

🔬 腎臟切片
✅ 確認病理特徵
✅ 分析新月體比例
✅ 評估免疫沉積模式


💊 臨床治療


🚑 急性期治療
🔹 類固醇糖皮質激素:抑制免疫反應
🔹 Cyclophosphamide、Rituximab:免疫抑制劑
🔹 血漿置換(plasma exchabge):抗 GBM 病與雙陽性患者適用
🔹 透析 / 腎臟移植:嚴重腎衰竭患者考慮

🏥 長期追蹤
🔸 監測腎功能(eGFR、尿蛋白)
🔸 控制血壓(RAAS 抑制劑)
🔸 避免感染(免疫抑制治療期間)
🔸 調整藥物(避免可能引發 RPGN 的藥物)


💡 結語


快速進展性腎絲球腎炎是一種 高危險腎臟疾病,若未及時診斷與治療,可能快速導致 末期腎疾病(ESRD)。透過 早期發現、精準診斷及個人化治療計畫,能夠 顯著改善患者預後,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