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之三|壞消息...

   

作者:劉承恩





壞消息,肺部已經有轉移。」

中午查房時,岳母傳來的簡訊讓我瞬間失去方向。頭腦一片空白,震驚、害怕、難過、憂傷……各種情緒瞬間湧上心頭,我呆坐許久,不知該如何面對。

下午,醫院熟識的學長傳來了正子攝影 (PET-CT) 的結果。影像顯示,一顆8公分大的惡性肉瘤(Sarcoma)深壓在左臀部,並已轉移到肺部和骨頭。




作為醫療專業人員,我深知惡性肉瘤的罕見和棘手。一旦出現肺部和骨骼轉移,這通常意味著癌症進入了晚期,預後與存活率均不樂觀。未來的日子裡,我們可能不得不反覆進出醫院,接受化療、手術和放射治療的嚴峻挑戰。

我的腦海飛速閃過悲傷的五個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我憤怒,為何過去一年在各科的求診奔波中,沒有及時查出這樣重大的疾病?我沮喪,想著年幼的三個孩子,他們還那麼小,可能就要面臨失去母親的痛楚。

晚上,妻子從醫院回到家裡。我將她緊緊擁入懷中,她變得那麼消瘦。我心裡揪著,害怕有一天她會在我懷中滑落,離我而去。

睡覺時,我緊握著妻子的手,心中滿是心疼,擔心某天睜開眼時,她已悄然遠去。

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地尋求你;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渴想你;我的心切慕你。我在聖所中曾如此瞻仰你,為要見你的能力和你的榮耀。因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頌讚你。因為你曾幫助我,我就在你翅膀的蔭下歡呼。我心緊緊地跟隨你;你的右手扶持我。」(詩篇六十三篇)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之二|診斷的盲點!

  

作者:劉承恩





在過去一年中,由於太太左腳持續的痠麻、疼痛和無力,我們頻繁地求診於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醫)、小港醫院、大同醫院的神經外科、復健科和神經內科。身為高醫畢業的醫療人員,這一路上,我感受到許多診斷中的盲點和限制。

第一位復健科A醫師 認為是肌肉扭傷,並在小腿上施打了兩次自費高濃度葡萄糖注射。結果不僅未緩解症狀,反而讓小腿更疼痛。

第二位神經外科B醫師 安排了腰椎X光檢查,判斷無明顯狹窄。經我們懇求後安排了核磁共振,發現第五腰椎與第一薦椎之間的椎間盤有退化現象,遂開立止痛藥,並建議轉至復健科治療。

第三位神經內科C醫師 進行了神經傳導檢查,懷疑是周邊神經踝管症候群造成的疼痛。

第四位復健科D醫師 使用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未見異常,囑咐太太進行更高強度、延長時數的復健療程。

第五位神經外科E醫師 認為椎間盤有輕微發炎和退化,於是進行了四次自費高濃度自體血小板血漿(PRP)注射,分別注射於小關節面、椎間盤和神經根部位。

儘管經歷了密集的復健和多種治療,太太的症狀不僅未改善,反而日益加劇。許多醫師認為影像學上的狀況不至於如此嚴重,甚至有人推測可能是太太對疼痛特別敏感。

然而,陪伴她走過這段歷程,我知道太太是不曾輕易喊痛喊苦的人,只是盼望能早日找到真正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

這些醫師都是我在醫院的老師、學長姊與學弟妹,他們都非常認真地在處理太太的問題,盡力協助我們。然而,即便在這麼多的努力下,卻還是無法找到問題的核心。

心中不禁感慨,醫師如同運動選手,雖然全力奔跑,但若方向錯誤,距離終點就只會越來越遠,延誤了正確診斷和治療的黃金時機。

在這段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面對生命的複雜性,醫療工作需要謙卑。我們習慣將症狀歸因於熟悉的疾病,但同時也應保持開放的態度,持續檢討、反思,並全面評估各種可能性。適時地轉診、諮詢其他專家意見,才能避免延誤對根本原因的治療。





之一|坐骨神經痛?

 

作者:劉承恩




過去一年,太太的左腳痠麻、疼痛和無力的症狀逐漸加劇。我們走遍了神經外科、復健科、神經內科、骨科、中醫和各種民俗療法,進行了多種檢查,包括腰椎X光、骨骼肌肉超音波、神經傳導測試及腰椎核磁共振等。結果顯示,太太的腰椎第五節與薦椎第一節有輕微退化,醫師因此將治療重點放在椎間盤退化引發的坐骨神經痛上。

我們抱著希望,配合所有建議的療法,從高濃度自體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 PRP)注射、密集的復健、重量訓練,到止痛藥、針灸、針刀療法、整骨、筋絡按摩,甚至調整高蛋白飲食和營養補充。然而,太太的狀況卻未見好轉。

痠痛和麻木依舊持續惡化,左腳逐漸失去知覺和控制,彷彿不再屬於她一般。疼痛和不適影響了她的日常生活,讓每一步都變得艱難。

因著岳母的安排,太太轉往嘉義基督教醫院骨科就診。經理學檢查後,醫師判斷疼痛的來源可能並非腰部,而是大腿處的異狀。隨後進行了含顯影劑核磁共振檢查,結果證實在左後腿深處有一顆8公分的不規則腫瘤,正壓迫著坐骨神經。

這發現令人震驚,但也讓我們終於看見一線曙光...?


之二|診斷的盲點!


2024年11月2日 星期六

你的腎功能還好嗎?必知腎絲球過濾率與蛋白尿的秘密!

                          






到底我的腎功能是好是壞?


近日在診間遇到了幾位患者,其中一位中年女性健身教練,預估腎絲球過濾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以下簡稱eGFR,單位為毫升/分鐘/1.73平方米,以下皆同)檢測值為88,沒有蛋白尿。她表示,外院醫師告知腎功能不佳,因此前來求診。

另外有一位糖尿病患者,eGFR達到120,但尿液白蛋白與尿液肌酸酐比值(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 ratio,以下簡稱UACR,單位為毫克/克,以下皆同)高達500,外院醫師卻認為腎功能良好。

這些案例引人深思,我們該如何判斷自己的腎功能是好是壞?eGFR及UACR這些指標的判讀,到底代表什麼意義?


腎臟疾病分期與風險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腎功能評估是基於腎絲球過濾率(eGFR)尿液白蛋白與肌酸酐比值(UACR)的綜合判斷。一般而言,eGFR值越低表示腎功能越差,而UACR值越高則顯示腎絲球損傷的程度越嚴重

腎臟病的分期通常依據eGFR進行分類,分為以下五期:eGFR ≥ 90、60~89、30~59、15~29及<15,其中第三期慢性腎臟病又細分為3a(45~59)與3b(30~44)。然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若沒有蛋白尿或超音波/病理底下沒有腎臟實質性病變,eGFR達60以上即可視為正常範圍,並不屬於慢性腎臟病的範疇。

值得一提的是,UACR常是其他科別醫師較容易忽略的指標。UACR的正常範圍應小於30,若UACR達30~299即為微量白蛋白尿,而UACR達300或以上則為巨量白蛋白尿,表示尿蛋白已顯著增加,這往往顯示腎絲球已受到嚴重破壞。





在臨床上,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診斷標準需符合以下條件之一且持續至少3個月eGFR低於60、UACR超過30,或在影像檢查(如超音波)或病理切片中顯示出腎臟實質病變或損傷的證據




預估腎絲球過濾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簡稱eGFR)


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簡稱GFR)的正常值會受年齡、性別及體型影響。隨著年齡的增加,GFR會逐漸下降。40歲以後,每增加一歲,GFR平均下降約1。因此,對於已達80或90歲的年長者而言,eGFR低於60並不罕見。

一個理想的GFR檢驗指標應該是穩定生成並且僅通過腎絲球過濾排泄,這樣血清濃度才能準確反映GFR。至今最標準的測量方法是使用菊糖(Inulin)

菊糖是一種果糖聚合物,當靜脈注射菊糖後,它僅通過腎小球過濾,且不被腎小管重吸收或再分泌。因此,透過測量血液和尿液中的菊糖濃度,可以準確計算GFR。

雖然菊糖清除率(inulin clearance)是測量GFR的標準方法,但在臨床上使用非常有限。主要原因在於純化的菊糖不易取得,且檢查過程繁瑣,需要持續靜脈注射菊糖並多次收集血液和尿液樣本,對病人和臨床醫師而言都十分耗時與辛苦。

目前臨床上使用的肌酸酐(Creatinine)主要通過腎絲球過濾,不被腎小管重新吸收,但部分可經近端腎小管分泌。

血中肌酸酐上升通常表示腎功能惡化,肌酸酐值會受到年齡、性別、種族、體型、肌肉量、飲食、藥物及實驗室分析方法等影響。因此,單憑血清肌酸酐值難以準確反映腎功能狀態,容易在以下情況高估或低估腎絲球過濾率。




另一種檢驗方式是透過血清胱蛋白C (Cystatin C) ,Cystatin C經腎絲球過濾後,會被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完全重新吸收和代謝,不經腎小管分泌。Cystatin C的個體差異小,參考值範圍為0.5-1 mg/L,男女相同。

Cystatin C相較於Creatinine對慢性腎臟病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尤其是在eGFR < 60時的檢測中,Cystatin C的異常發現率更高,因此其在早期腎功能異常的篩檢上更為敏感。

但臨床應用上,Cystatin C的測量尚未完全標準化和普及化,而且其濃度也會因惡性腫瘤、HIV感染、甲狀腺亢進、類固醇使用,以及年齡、性別、體重、身高、吸煙及C反應蛋白濃度等因素而變化。所以目前仍然以肌酸酐(Creatinine)為主要測量方式。





目前,我國最常用於計算腎絲球過濾率(GFR)的公式是用肌酸酐(Creatinine)帶入Cockcroft-GaultMDRD公式 (可點選MDRD公式連結計算)計算出來的。然而,MDRD公式在接近正常腎功能時往往會低估GFR,這可能會將腎功能正常的人誤診為慢性腎臟病,導致不必要的檢查和密集追蹤,增加健保支出。

近年來,腎臟醫學會積極推廣CKD-EPI公式 (可點選CKD-EPI公式連結計算),因其在準確性、適用範圍及預測性上都更具優勢。然而,由於公式轉換涉及所有醫療院所及檢驗單位的調整,目前推廣仍在進行中。




尿液白蛋白與尿液肌酸酐比值(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 ratio,簡稱UACR)


尿蛋白的產生,是腎臟受損的指標之一。蛋白尿的產生原因主要可分為以下四種:

1. 腎絲球性蛋白尿:由於過濾屏障結構受損,導致腎小球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白蛋白尿)。
2. 腎小管性蛋白尿:急性或慢性損傷造成近端腎小管對蛋白質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導致蛋白尿。 
3. 溢出性蛋白尿:當循環系統蛋白產量過高時,會超出腎小管的重吸收能力,造成蛋白尿。這種情況常見於血液系統疾病,如多發性骨髓瘤。 
4. 腎後性蛋白尿:泌尿道的炎症(如感染)會導致蛋白質排泄增加,通常包括白蛋白以外的蛋白質。

這些不同的蛋白尿類型反映了腎臟或泌尿系統的不同病理機制。




尿液白蛋白測量注意事項:白蛋白尿的波動幅度可達 20%以上,因此建議在 3 至 6 個月內進行 2 至 3 次檢查。如持續異常,可診斷為蛋白尿。

非腎臟問題引起的暫時性蛋白尿情況包括:運動後、感染、心衰竭、高血糖、月經期和高血壓等。建議排除以上情況,並經由多次檢驗來確診蛋白尿。




尿液白蛋白與肌酸酐比值(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 ratio,UACR尿液總蛋白與肌酸酐比值(urinary protein/creatinine ratio,UPCR之間有何不同?

UACR的特點

  • 檢測成本較高,但結果更準確。
  • 與腎臟疾病相關的研究較多,能更靈敏地反映腎絲球病變。

UPCR的特點

  • 檢測成本較低,適合用於篩檢。
  • 雖然準確度不如UACR,但在UPCR值介於50到5000時,UPCR與UACR之間具有高度相關性。

總結來說,UACR更適合用於腎病診斷與研究,而UPCR則是經濟實惠的初步篩檢工具。




預估腎絲球過濾率 (eGFR)與尿液白蛋白尿 (UACR)對腎臟風險的意義


預估腎絲球過濾率 (eGFR) 尿液白蛋白與肌酸酐比值 (UACR) 是評估腎臟健康的重要指標,兩者在腎臟風險評估中具有不同的意義:

eGFR的意義:

  • eGFR 是估算腎臟過濾血液中廢物的能力,通常以 mL/min/1.73 m² 表示。eGFR 的數值越低,代表腎功能下降的程度越嚴重。eGFR <60 mL/min/1.73 m² 通常是診斷慢性腎臟病 的臨界點。
  • eGFR 能預測腎臟功能的長期變化和進一步惡化的風險,有助於及早干預和治療,減少腎臟疾病進展至終末期腎病的可能性。

UACR的意義:

  • UACR 是檢測尿液中白蛋白與肌酸酐的比值,用來評估腎絲球的完整性與滲漏情況。白蛋白尿是腎臟病變的早期標誌,即使在 eGFR 正常的情況下也可能出現。
  • UACR 的升高,尤其持續高於30 mg/g,表示腎絲球滲透性增加,是腎臟受損或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的重要指標。高白蛋白尿通常預示著更高的腎病進展風險。

當 UACR ≧ 300 且 eGFR < 60 時,與 UACR < 30 且 eGFR ≧ 90 相比,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了 5.93 倍 (95% CI 2.2~4.7),而腎臟事件的風險則增加了 22.2 倍 (95% CI 7.6~64.7)

這些數據顯示出高 UACR 和低 eGFR 的結合對心血管和腎臟事件的預測意義極為重要。當 UACR 和 eGFR 的異常同時存在時,患者發生重大心血管和腎臟事件的風險顯著提高,提示需要加強預防措施和積極治療,以降低這類高風險患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eGFR 可以類比為飛機在墜落時離地面的高度,代表腎臟距離衰竭及需要透析的距離。eGFR 值越低,表示腎功能越差,距離腎臟衰竭的「地面」越近。

UACR 則可比作飛機墜落時的速度,UACR 值越高,代表腎臟功能惡化的速度越快。

因此,這兩個指標結合在一起,可以有效評估腎臟功能的現況及未來惡化的風險。eGFR 顯示當前腎功能的狀態,而 UACR 則反映腎臟損傷的進展速度




總結


結合 eGFR 和 UACR 可以更全面地評估腎臟健康狀況和未來風險。eGFR 顯示腎臟的功能性變化,而 UACR 反映腎絲球的損傷和滲透情況

當 eGFR 下降且 UACR 升高時,風險更大,應積極進行評估和治療;而當 eGFR 正常但 UACR 升高時,也需警惕腎臟病變的早期徵兆,及早採取干預措施。

總而言之,eGFR 和 UACR 的結合使用有助於提高腎臟風險評估的準確性,支持及早預防和管理腎臟相關疾病。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2024年歐洲ESC高血壓治療指引

                         






歐洲高血壓治療指引的觀念變革


美國在2017年將高血壓定義下修至130/80毫米汞柱,台灣也在2022年跟進,將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同步調整至130/80毫米汞柱,詳情可參考"2022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一文。但,歐洲對高血壓的標準就相對寬鬆。

近日,歐洲心臟學會(ESC)對高血壓的診斷標準進行了調整,將高血壓定義為診間血壓140/80毫米汞柱、居家血壓135/85毫米汞柱。但是,引入了一個新的血壓類別,即Elevated BP (血壓偏高) ,定義為診間收縮壓120–139 mmHg 或舒張壓70–89 mmHg

關於血壓偏高族群的界定是此次指引中的一項重要變革,這不僅有助於提升人們對血壓偏高危害的認識,也強化了高血壓防治與早期介入的意識,有助於更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高血壓相關器官傷害 (Hypertension Mediated Organ Damage, HMOD)


長期的高血壓會對器官造成損害,最終導致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以及慢性腎臟疾病,這些都是全球慢性疾病負擔的主要因素。受到高血壓影響的器官包括心臟、大腦、腎臟、眼睛以及血管,這些器官會經歷結構和功能上的變化,進而受到損害。




血壓量測的方式與高血壓定義---診間血壓、居家血壓、動態血壓量測


所有的血壓測量結果都可能受到測量環境的影響,包括患者的姿勢、環境溫度、測量技術、設備的準確性以及患者的身體狀況等因素。為了確保準確的診間血壓測量,指引建議遵循標準化的測量方法。




居家血壓監測 (Home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HBPM) 是一種在診間外測量血壓的方法,患者使用經驗證的血壓計---通常是上臂袖帶裝置,自行在家中測量血壓。對於居家血壓監測,應採用一致且標準化的方法以確保測量結果的可靠性。




動態血壓監測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ABPM) 是一種在診間外使用全自動設備進行的血壓測量,通常持續 24 小時。這些設備在固定時間間隔內自動測量血壓。

白天(通常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每15到30分鐘測量一次,夜間(通常從晚上11點到早上7點)每30到60分鐘測量一次。該系統通常提供白天、夜間和24小時的平均血壓數據。

為了保證測量的有效性,至少70%的記錄需可用,通常在24小時內至少需要27次有效測量。理想情況下,還應包括7次夜間血壓讀數。然而,最新研究顯示,如果無法獲取更多數據,白天和夜間至少分別有8次和4次讀數也可能足夠。

在使用ABPM的平均數據(無論是24小時、白天或夜間)之前,應先檢查每次測量的原始數據,以確認是否有異常或錯誤值。同時,應記錄活動時間日誌(如用餐和運動)以及睡眠時間,這有助於解讀數據。




診間血壓、居家血壓和動態血壓測量對高血壓的診斷門檻的比較


不同場合的高血壓門檻是基於在診間採用標準化血壓測量方法的假設。然而,在日常臨床環境中,診間血壓測量往往未遵循標準化流程。在這種情況下,日常診間的血壓讀數可能會比採用標準化方法測量的結果高出5到10毫米汞柱





高血壓或血壓偏高的診斷需要通過診間外的測量(如居家血壓監測 HBPM動態血壓監測 ABPM)進行確認,或者至少需要進行一次後續的診間血壓測量來確定診斷。

非高血壓,目前尚無足夠證據證實降血壓藥物治療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若屬於血壓偏高,建議進行風險分層,以識別那些具有較高心血管風險的個體,從而決定是否需要進行降血壓藥物治療。

若診斷為高血壓,當心血管風險足夠高時,應考慮開始降血壓藥物治療。




確認高血壓診斷的流程


診間血壓可以當作篩檢,但診間外的血壓測量(如居家血壓監測 HBPM 動態血壓監測 ABPM)才是確認血壓升高或高血壓的首選方法。對於首次篩檢中收縮壓超過16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超過100毫米汞柱的個案,建議迅速進行重新評估(幾天到幾週內,但不超過1個月),最好使用ABPM或HBPM進行確認。

如果篩檢時血壓超過180/110毫米汞柱,則需要排除高血壓急症,並根據情況進行適當處理並立即開始藥物治療。對於那些篩檢時血壓超過180/110毫米汞柱但沒有高血壓急症的個案,應在開始治療之前迅速確認,最好在一周內完成。




風險評估與治療目標


以下疾病與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 disease, CVD)風險相關,因此,伴隨這些情況的高血壓患者可開始降壓治療。這些情況包括中度或重度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已確診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周邊動脈疾病或心臟衰竭),合併高血壓相關器官損傷(HMOD),以及糖尿病和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針對一般人群開發的風險預測模型(如SCORE2SCORE-OP)可用來預測10年的CVD風險。對於沒有上述高風險條件但血壓升高的成人,建議使用這些風險預測模型來幫助決定是否需要進行降壓治療。這些模型比臨床判斷或單純列舉風險因素的方式更準確。




當患者被診斷為高血壓(診間血壓持續 ≥140/90 mmHg)時,無論其心血管風險如何,均建議開始降血壓治療---包括生活型態調整藥物治療。生活型態的改變是首要的治療步驟,必須強調其對患者的重要性,然而,藥物治療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對於血壓偏高的患者---診間血壓120~139/70~89 mmHg,則需要根據心血管風險分層來決定是否啟動降壓藥物治療。如果他們並不屬於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群體(10年CVD風險<10%)且沒有其他高風險共病症,建議進行生活型態調整

以下情況下建議啟動藥物治療
  1. 收縮壓 130-139 mmHg 且屬於高危險群患者(如確診冠狀動脈疾病、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或存在高血壓導致的靶器官損傷)。
  2. 收縮壓 130-139 mmHg 且 10 年心血管風險 ≥10%
  3. 收縮壓 130-139 mmHg 且 10 年心血管風險為 5%~10%,但有額外風險因子者。
若這些患者在經過 3 個月的生活型態調整後,血壓仍未達標,則應啟動降壓藥物治療。




不同族群的血壓目標


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大多數成人的治療後收縮壓目標應維持在120~129 mmHg之間,前提是患者能良好耐受治療。

在治療耐受性較差且無法達到收縮壓120~129 mmHg的情況下,建議目標收縮壓應遵循「盡可能合理降低」(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的原則。

糖尿病:對於正在接受降壓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建議在可耐受的情況下,將收縮壓目標設定在120~129 mmHg

慢性腎臟病:對於接受降壓藥物治療且eGFR大於30 mL/min/1.73 m²的中度至重度慢性腎病成人,建議在可耐受的情況下,將收縮壓目標設定為120~129 mmHg。對於eGFR較低或已進行腎移植的患者,建議制定個人化的血壓目標

腦血管疾病:對於確診血壓 ≥130/80 mmHg且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中風病史的患者,建議在可耐受的情況下,將收縮壓目標設定為120~129 mmHg,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老年患者:建議對於年齡在85歲以下且不屬於中度至重度虛弱的老年患者,其血壓升高和高血壓的治療應遵循與年輕人相同的指導方針,前提是降壓治療能夠良好耐受。如果治療效果良好,建議在85歲以上時仍然維持終身的降壓藥物治療。

治療前有症狀姿勢性低血壓,年齡85歲以上,臨床上顯著的中度至重度虛弱,或預期壽命有限(3年以內),血壓降壓治療應僅考慮在≥140/90 mmHg的情況下進行,可適當放寬收縮壓控制目標至<140 mmHg




2024歐洲ESC高血壓治療策略


對於高血壓,建議使用單顆複方藥物進行降壓治療,以減少服藥負擔,進而提高患者的藥物遵從性和持續性,治療劑量可從低劑量開始調整到高劑量。

若無法控制,建議使用單顆三成分藥物進行降壓治療,治療劑量同樣可從低劑量開始調整到高劑量。

起始單方藥物可使用在血壓偏高患者(120/79~139/89毫米汞柱)、中重度脆弱姿勢性低血壓年紀85歲以上患者。

藥物種類可以選用A---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 inhibitor,ACEi)和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滯劑(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ARB)C---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D---利尿劑(Diuretic)

B---β阻斷劑(Beta blocker, βB)可於任一階段加入,特別適用於有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和心跳過快的患者。




頑固性高血壓常見於慢性腎臟病患者中,由於醛固酮過量引起的鈉滯留和血容量擴張。因此,可考慮將hydrochlorothiazide替換為長效chlorthalidone可以改善血壓控制。

大多數頑固性高血壓患者需要添加非一線降壓藥物。在這些藥物中,低劑量的Spironolactone (每日25–50 mg)應該優先考慮。對於頑固性高血壓和2型糖尿病的患者,Spironolactone (每日25–50 mg)可減少血壓和尿蛋白。然而,由於抗雄激素副作用(約6%的患者出現乳房脹痛或男性乳腺發育、陽痿和女性月經不規則),Spironolactone的耐受性可能有限。對於具有顯著腎功能損害的患者,Spironolactone的療效和安全性尚未確立。此外,Spironolactone與腎素-血管張力素系統阻斷劑(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inhibitor, RASi)併用時,會增加高血鉀的風險。

如果因抗雄激素副作用無法耐受,可以考慮使用 Eplerenone(每日50–200 mg),每日兩次給藥,以達到降壓效果。

在沒有已知適應症的情況下,應考慮使用β-阻滯劑作為抗藥性高血壓的治療,儘管它們的降壓效果似乎不如Spironolactone強。Amiloride和Clonidine也有數據表明其降壓效果與Spironolactone相當。其他用於降壓的藥物還包括其他中樞作用的降壓藥,如Methyldopa、Hydralazine、Aliskiren、Minoxidil、Triamterene和利尿劑。




由高血壓引發的心血管疾病是一個持續風險變化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正常血壓和高血壓之間的二元切換。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對於那些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但血壓尚未達到高血壓診斷標準的人群,降血壓藥物對改善心血管疾病預後具有正面效果。

因此,2024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的治療指引相比早期版本,更強調與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實證,而不僅僅將降低血壓作為唯一目標。

換言之,無論是透過生活型態的調整還是藥物治療,最終目標應是實際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預後,而不僅僅是數字上的血壓下降。




2024年9月26日 星期四

透析營養後盾,靜脈補充助您扭轉劣勢!

                         





為何透析患者容易出現營養不良?


台灣透析人口已超過九萬人,其中血液透析(洗腎)患者每週需前往醫院或診所進行三次洗腎,每次約四小時。雖然這個過程在生活上帶來不少不便,但台灣的透析照護品質相當優良。透析不僅僅是生命的延續,更能提升生活的質量與深度,讓患者能有機會實現更多人生的成就。

然而,儘管透析能有效延長腎衰竭患者的壽命,長期透析仍可能伴隨一些後遺症,包括胺基酸流失、熱量攝取不足、慢性發炎和皮膚搔癢等,這些問題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此外,營養不良也是洗腎患者中常見的現象,這不僅會增加併發症風險,還可能提高死亡率。

血液透析除了排除毒素外,還會流失一些重要的營養素。每次透析治療大約會使患者流失10到12克的胺基酸,以及部分的胜肽、蛋白質、葡萄糖和水溶性維生素。此外,血液透析患者常伴隨其他共病症,如高血壓、糖尿病和感染,這些問題會加速蛋白質的分解

再者,由於透析患者經常會出現噁心、味覺改變、牙齒或咀嚼功能不佳等問題,這也會影響食慾,進而導致營養攝取不足,增加營養不良的風險。




蛋白質熱量耗損(Protein energy wasting,PEW)


全球約有45%的洗腎患者面臨一種特殊的營養不良狀態,稱為蛋白質熱量耗損(Protein–Energy Wasting, PEW)。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體內蛋白質儲存減少和熱量攝取不足所引發,通常與代謝壓力及相關功能失調有密切關聯。




蛋白質熱量耗損(PEW)會導致肌肉流失,增加失足跌倒的風險,並使感染風險上升。此外,患者可能因身體疲倦情緒低落而面臨更大的心理壓力,這些因素都會顯著提高住院率死亡風險




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KDOQI)每日攝取營養建議---足夠蛋白與熱量


對於進行透析的成人,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1.0-1.2克,以維持穩定的營養狀態。若個案有高血糖或低血糖風險,則可能需要更高的蛋白質攝取量來協助控制血糖。

在代謝穩定的情況下,應根據年齡、性別、身體活動量、體組成、目標體重以及併發症或發炎狀況,建議每日熱量攝取為每公斤體重25-35千卡,以保持正常營養狀況。




為了維持肌肉量,透析腎友每日攝取的蛋白質中,1/2 至 2/3 應來自高生物價蛋白質。然而,高蛋白質食物通常也含有較高的磷,因此建議透析病人選擇肉類(如牛、羊、豬、雞)、蛋白、海鮮(如魚、蝦、貝)和豆類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牛奶及乳製品(如乳酪)因為含磷量較高,對透析腎友並不適合。



 

透析患者飲食原則---低鈉、低鉀、低磷


低鈉

建議每日鈉的攝取量不超過2000毫克,約等於5克鹽。攝取過多的鈉會導致口渴、體液增加、高血壓等問題,甚至可能引發嗜睡、口渴、反射亢進、癲癇發作和昏迷。鈉的主要來源包括食鹽、醬油、番茄醬、烏醋等,特別是加工食品和醃漬食品的鈉含量非常高,應避免過多攝取。

建議使用一些天然的低鈉食材,如蔥、薑、蒜、五香、肉桂、花椒、辣椒、香菜、水果等來增加食物的風味,這樣烹調時就能減少鹽的使用。雖然適量限鈉有益健康,但過度限鈉可能影響食慾,反而得不償失。請記得,低鈉飲食不等於無鈉飲食。

低鉀

高血鉀非常危險,可能出現肌肉無力、麻木等症狀,嚴重者會有心律不整,甚至心跳停止。高鉀水果包括乾燥水果、榴槤、釋迦、香蕉、番茄、柳橙、橘子、桃子、奇異果、龍眼、木瓜、香瓜、哈密瓜、櫻桃、棗子、百香果。補充提醒腎友切勿食用楊桃製品。

控制鉀的注意口訣包括:1.湯湯水水鉀很高。2.吃菜之前先燙過。3.生菜涼拌要避免。4.低鉀水果適量吃。5.低鈉薄鹽停看聽。6.沖泡飲品要小心。

低磷

99%以上的磷透過尿液排出,隨著腎功能下降,磷容易滯留在血液中。如果腎友出現「高血磷」,可能導致皮膚搔癢、骨頭疼痛、骨質疏鬆、骨折,甚至全身血管鈣化,血管彈性變差、變窄,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如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由於磷在透析過程中難以清除,控制磷的攝取顯得尤為重要。避免高磷食物: 全穀雜糧、乳製品、內臟、堅果、燉補品、加工食品




階梯式營養補充


持續監測血液透析病人的營養狀態,並在出現營養不良風險時,及時採取預防措施是至關重要的。這些措施包括優化透析處方、調整飲食營養攝取,以及減少分解代謝的刺激因素(如酸中毒、感染、貧血、心血管不穩定等)。

營養介入的指標包括:每日蛋白質攝取低於1 g/kg、每日熱量攝取低於30 kcal/kg、血清白蛋白低於3.8 g/dl或血清前白蛋白低於28 mg/dl、3個月內非刻意體重減輕超過5%或6個月內超過10%、BMI低於20 kg/m²

最初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量達到1.2克,若營養狀況未見改善或持續惡化,可考慮口服營養補充(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ONS)。若患者對ONS的味道、質地或口感無法接受,或因吞嚥困難無法口服,則可開始考慮透析靜脈營養(Intradialytic Parenteral Nutrition, IDPN)。若患者因急性病症導致體弱虛脫,則可進一步考慮使用靜脈注射白蛋白(Albumin)




透析靜脈營養(Intradialytic Parenteral Nutrition, IDPN)


透析靜脈營養(Intradialytic Parenteral Nutrition, IDPN)是一種在血液透析期間同時進行的營養補充方式,能有效且方便地改善營養不足的問題。其好處在於可以提供等同於口服攝取的營養(每日至少 20 kcal/kg 熱量及 0.8 g/kg 蛋白質),並通過透析時既有的靜脈管路進行,不需要額外插入新的管路,也不必擔心病患的依從性問題

對於沒有食慾、噁心、腹瀉或吸收不良的患者,或在住院、跌倒、開刀等需要階段性補充營養的情況下,IDPN都是一種理想的介入方式。

三合一營養針包含葡萄糖、脂肪和胺基酸,能滿足病人體內的巨量營養素需求。此外,有些配方會額外添加魚油,幫助保護心血管、改善皮膚搔癢及降低發炎反應;另有添加牛磺酸和鋅,幫助提升活力和免疫力,進一步提高腎友的整體照護品質。




安馨楠梓內科診所現有的選擇


診所目前提供兩種透析靜脈營養選擇,分別是百特的 Olimel N12E費森尤斯卡比的 Smofkabiven 493,兩者在輸液容量、胺基酸、葡萄糖、脂質和熱量上各有不同,適合根據個別腎友的身體狀況與需求做選擇。

這些營養方案的設計能靈活調整,為腎友提供個性化的營養支持,進一步提升透析期間的營養管理與照護品質。









2024年9月23日 星期一

延展性血液透析(HDx)---治療透析搔癢症與不寧腿的新契機!

                        






人工腎臟是否有可能更貼近人體腎臟?


正常腎臟能夠過濾分子量在白蛋白(67,000 道爾頓,Da)以下的各類毒素。這些毒素的大小各異,從最小的尿素(60 Da)開始,逐漸變大,包括磷酸鹽(96 Da)、副甲狀腺素(9,500 Da)、β2微球蛋白(12,000 Da)、肌球蛋白(17,000 Da)、κ游離型輕鏈(23,000 Da)、補體因子D(24,000 Da)、白血球介素-6(25,000 Da)、腫瘤壞死因子α(26,000 Da)、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23(32,000 Da)、α1微球蛋白(33,000 Da)、以及λ游離型輕鏈(45,000 Da)。

腎臟的這種精密過濾功能,有效幫助人體排除大小不一的代謝廢物與毒素,維持體內環境的穩定與健康。當腎功能受損,這些不同大小的毒素就無法正常排出,可能導致各種臨床問題。因此,了解毒素的分子大小及其過濾機制,對腎臟病患者的治療至關重要,

現行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 HD)在移除大型中分子尿毒素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些大型中分子尿毒素,通常與慢性發炎、心血管疾病、不寧腿症候群以及續發性免疫缺損等多種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由於傳統透析技術對小分子毒素(如尿素和肌酐酸)的清除效果較佳,而對於這些體積較大的中分子毒素,透析過濾的效果則相對較弱,導致患者在接受長期治療後,仍然容易面臨這些併發症的風險。

因此,針對大型中分子尿毒素的有效移除,正成為改善透析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生活品質的重要課題。




血液透析過濾(Hemodiafiltration, HDF)與延展性血液透析術(expanded HD, HDx)


血液透析過濾(Hemodiafiltration, HDF)結合了血液過濾與血液透析的優勢,能同時清除大小分子毒素,特別對中大型分子的清除效果卓越。不僅具備對流和擴散的雙重功能,更能有效解決一般血液透析無法去除的中大分子尿毒素。相較於高透量血液透析(High flux hemodialysis)HDF有助於保護心臟並減少死亡風險

延展性血液透析治療術(expanded HD, HDx)是新一代的血液透析技術,結合擴散和對流作用,與傳統的高透量血液透析相比能夠有效清除大型中分子(分子量 25,000-60,000 Da),這些尿毒素與血液透析患者的發炎反應、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透析相關併發症的發展密切相關。同時,HDx治療可使用標準的血液透析操作流程與設備,讓應用更加便利且無需額外的設置調整。

HDx治療術所使用的人工腎臟Theranova,搭載了新一代中截除量(medium cut-off, MCO)透析膜技術。這種透析膜通過縮小直徑並減薄膜層,提升了人工腎臟內的內源性過濾(internal filtration)功能。此外,其膜上的孔洞設計更大且分布更均勻,能顯著提高大型中分子的去除效率





血液透析患者心中的痛---尿毒性搔癢、不寧腿症候群、透析後恢復時間長


尿毒性搔癢

超過42%的血液透析患者深受尿毒性搔癢症困擾,這種搔癢常在夜間惡化,嚴重干擾睡眠,進而降低生活品質與睡眠質量。長期的搔癢不僅會引發憂鬱情緒,還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和更高的死亡率相關聯。研究顯示,患有尿毒性搔癢症的透析患者,其體內的白血球介素-6濃度顯著升高,這表明慢性發炎與搔癢症狀之間存在密切關聯。

一項隨機設計的臨床研究發現,相較於傳統血液透析,延展性血液透析術(HDx)能顯著改善患者的尿毒性搔癢症狀,且這一改善達到了統計學上的顯著性。這使HDx成為改善透析患者搔癢症狀、提高生活品質的有力選擇。

不寧腿症候群

不寧腿症候群是一種神經學疾病,特徵為患者會感受到強烈、無法抗拒的衝動,必須活動四肢以緩解不適感。約20%的血液透析患者受到此病影響,導致生活品質下降、憂鬱、肌肉萎縮、睡眠障礙,並且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顯著增加。研究顯示,尿液中出現α1微球蛋白與慢性腎臟疾病的快速惡化、高死亡率,以及不寧腿症候群的發生密切相關。

一項大型觀察性研究發現,接受延展性血液透析術(HDx)治療12個月後,不寧腿症候群患者的數量減少了近55%。這表明HDx不僅有助於改善透析患者的整體健康,還能有效緩解與腎臟疾病相關的不寧腿症候群,提高生活品質。

透析後恢復時間長

透析結束後,約有68%的患者需要超過兩個小時才能完全恢復,這不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還減少了日常活動的能力,並增加了透析壓力、住院率和死亡風險。對於長期透析患者,疲憊感似乎與白血球介素-6的血中濃度密切相關,這表明體內的慢性發炎反應是造成疲勞的重要原因。

研究顯示,延展性血液透析術(HDx)能顯著縮短透析後的恢復時間,並有效減輕患者的疲憊程度,進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與日常生活的活力。




延展性血液透析術的好處---減少住院、減少藥物使用、減少心血管事件


減少住院

研究顯示,延展性血液透析術(HDx)有可能顯著降低住院率。在一項隨機對照實驗中,納入了171名血液透析患者,結果顯示,相較於接受高透量血液透析的對照組,經過12個月的延展性透析治療後,全因性住院率降低了45%。這項研究強調了HDx在減少住院風險、改善患者長期健康方面的潛力。

減少藥物使用

延展性血液透析術(HDx)對於與尿毒素相關的狀況,如貧血和慢性發炎,展現了減少藥物需求的潛力。研究顯示,HDx有可能減少對紅血球生成素、鐵劑、胰島素以及高血壓藥物的依賴。透過更有效地清除大分子尿毒素,HDx不僅改善了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還有機會減少藥物使用量,進而降低長期治療的副作用與負擔。

減少心血管事件

一項回溯性觀察性研究發現,與高透量血液透析術相比,延展性血液透析術(HDx)似乎能顯著降低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達35%




延展性血液透析術總結


延展性血液透析術(HDx)顯著改善了透析患者的健康狀況,特別是在減少尿毒性搔癢方面,這一症狀通常會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此外,HDx還有效降低了不寧腿症候群的發生率,並顯著縮短了透析後的恢復時間。此療法同時減少了住院率和藥物使用量,從而降低了醫療照護系統的壓力及整體照護成本。綜合來看,延展性血液透析術為透析患者提供了一種更舒適有效的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