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之二|診斷的盲點!

  

 作者:劉承恩





在過去一年中,由於太太左腳持續的痠麻、疼痛和無力,我們頻繁地求診於高醫、小港、大同的神經外科、復健科和神經內科。身為高醫畢業的醫療人員,這一路上,我感受到診斷中的許多盲點和限制。

第一位復健科A醫師 認為是肌肉扭傷,並在小腿上施打了兩次自費高濃度葡萄糖注射。結果不僅未緩解症狀,反而讓小腿更疼痛。

第二位神經外科B醫師 安排了腰椎X光檢查,判斷無明顯狹窄。經我們懇求後安排了核磁共振,發現第五腰椎與第一薦椎之間的椎間盤有退化現象,遂開立止痛藥,並建議轉至復健科治療。

第三位神經內科C醫師 進行了神經傳導檢查,懷疑是周邊神經踝管症候群造成的疼痛。

第四位復健科D醫師 使用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未見異常,囑咐太太進行更高強度、延長時數的復健療程。

第五位神經外科E醫師 認為椎間盤有輕微發炎和退化,於是進行了四次自費高濃度自體血小板血漿(PRP)注射,分別注射於小關節面、椎間盤和神經根部位。

儘管經歷了密集的復健和多種治療,太太的症狀不僅未改善,反而日益加劇。許多醫師認為影像學上的狀況不至於如此嚴重,甚至有人推測可能是太太對疼痛特別敏感。

然而,陪伴她走過這段歷程,我知道太太是不曾輕易喊痛喊苦的人,只是盼望能早日找到真正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

這些醫師都是我在醫院的老師、學長姊與學弟妹,他們都非常認真地在處理太太的問題,盡力協助我們。然而,即便在這麼多的努力下,卻還是無法找到問題的核心。

心中不禁感慨,醫師如同運動選手,雖然全力奔跑,但若方向錯誤,距離終點就只會越來越遠,延誤了正確診斷和治療的黃金時機。

在這段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面對生命的複雜性,醫療工作需要謙卑。我們習慣將症狀歸因於熟悉的疾病,但同時也應保持開放的態度,持續檢討、反思,並全面評估各種可能性。適時地轉診、諮詢其他專家意見,才能避免延誤對根本原因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