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承恩
腎臟的構造
人體共有兩顆腎臟,腎臟形狀像蠶豆,大小約有拳頭般大,每個重量約為150公克。這兩顆腎臟位於後腰部左、右肋骨緣下方,右腎因為受肝臟的壓迫,所以比左腎低。腎臟是血液淨化器官,每個腎臟由 100 萬個腎元組成,而每個腎元依序由腎絲球、近曲小管、亨利氏管及遠曲小管連結起來。集尿管則連結所有的遠曲小管開口,將尿液收集到輸尿管而進入膀胱,最後排出尿液。
腎臟裡面的腎絲球就像漁網,可以把有價值的魚獲 (腎體所需的蛋白質或電解質)保留在漁網裡。腎臟也像水族箱中的過濾器,負責過濾雜質和毒素。腎臟又像一座精密的工廠,負責排酸、排毒、排水、電解質平衡和分泌腎素、紅血球生成素、維生素D。當腎臟功能受損惡化,就會出現代謝性酸中毒、尿毒症狀、水腫、電解質失衡 (高血鉀、高血磷、低血鈣)、高血壓、貧血、骨質疏鬆和血管鈣化等併發症。
腎臟為何會生病?
造成腎臟生病、功能惡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以糖尿病和高血壓為最大宗,占比超過一半。其他包括多囊腎、腎絲球腎炎、阻塞性腎臟病、中草藥物、止痛藥物、感染和腫瘤等都會造成腎臟功能惡化。
腎臟生病的症狀,臨床上會有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的症狀。
如何檢測腎臟功能?
一般只要靠抽血、驗尿輔以超音波檢查,就可以知道您的腎臟功能。
抽血是看肌酸酐 (Creatinine, Cr)和尿素氮 (Blood Urea Nitrogen, BUN)。其中肌酸酐會透過年齡、性別、種族校正為腎絲球過濾率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臨床上可以理解為腎臟分數或腎臟功能百分比,一般由電腦按照公式進行運算。
腎絲球過濾率在臨床上比肌酸酐還要來的常用,主要是肌酸酐和腎絲球過濾率並非線性關係。當肌酸酐由1mg/dl上升到2mg/dl,腎功能已經惡化約50%;但同樣肌酸酐由5mg/dl上升到6mg/dl,腎臟功能只惡化15%。故此,一般還是比較喜歡以腎絲球過濾率來判斷腎臟功能的好壞。
超音波檢查為輔助診斷,正常腎臟(如圖A)外觀平整,看似一顆橢圓形的甜甜圈,外皮為腎皮質 (Renal Cortex)顏色深,內餡為腎髓質 (Renal medulla)因含脂肪顏色淺。正常腎臟約10公分長、4~6公分寬、皮質厚度1~2公分,若出現皮質不規則(圖B)、皮質變薄顏色變淺(圖C)、腎臟萎縮(圖D)、腎盂擴張、腎臟水腫,皆為不正常之影像。
慢性腎臟病的定義
慢性腎臟病定義為持續三個月以上,腎絲球過濾率在60 ml/min/1.73m2以下,或是腎絲球過濾率在60 ml/min/1.73m2以上,但合併有蛋白尿、血尿、影像學或病理學異常。
台灣慢性腎臟病現況
台灣慢性腎臟病每8人就有1人,占12%人口約280萬人,其中需要密切照顧的慢性腎臟病第三到第五期佔7.1%約170萬人。
真正知道自己有慢性腎臟病的比例並不高,並且每30位慢性腎臟病病人約只有1位接受追蹤和治療。
慢性腎臟病的照護原則
慢性腎臟病的治療,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原發病因,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心血管疾病、感染等病症。避免腎臟毒性藥物如來路不明的中草藥物或止痛藥物。慢性腎臟病應該有良好生活型態,包括減重、運動、戒菸、適量飲酒和均衡飲食。
慢性腎臟病患,飲食需要注意少油、少鹽、少糖,慢性腎臟病前期需要多喝水、多蔬果、多全榖,慢性腎臟病後期需要低鉀、低磷、低蛋白。細節請參閱下一篇"慢性腎臟病的飲食: 低鉀低磷低蛋白"。
總結
腎臟是體內重要的排毒與淨化器官,會造成腎功能惡化的最重要原因是糖尿病與高血壓,當腎臟功能惡化會出現泡、水、高、貧、倦的症狀。臨床上可以從抽血、驗尿輔以超音波診斷,當腎絲球過濾率和蛋白尿持續超標三個月以上則為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但接受規律追蹤和治療者少,目前治療乃針對原發病因,配合生活作息與飲食運動調整。慢性腎臟病並沒有仙丹妙藥可以讓腎臟起死回生、返老還童,但的確有藥物可以延緩腎臟功能惡化並且降低蛋白尿,請繼續觀看下一集: "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吉多利錠, Ketosteril®)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