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承恩
🫀 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控制」為什麼重要?
🩸 高血壓 是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見的共病之一。
❤️🔥 它大大增加了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同時也是最「可調整」的風險因子之一!
👉 因此,有效地控制血壓,對於減少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有明確的正面影響。
📚 過去的重要研究比較
🧪 1. ACCORD 試驗
👥 對象:弟 2 型糖尿病患者
🎯 比較:積極治療收縮壓 < 120 mmHg,標準治療收縮壓 < 140 mmHg
🧾 結果:未能發現積極治療組在 心血管疾病預防上有顯著優勢
⚠️ 可能的原因:血壓干預效果不足,試驗中合併的血糖控制干預因素,可能造成結果偏差
🧪 2. SPRINT 試驗
👥 對象:非糖尿病患者
🎯 同樣比較:<120 mmHg vs. <140 mmHg
🌟 結果:積極治療顯著降低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風險!為非糖尿病高風險族群提供了支持強化控制的證據
🔍 3. 次分析結果怎麼說?
🧩 有些臨床試驗的次分析指出:無論是否為糖尿病患者,更積極的收縮壓控制可能都有一致的益處。❗ 但也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對於積極治療的反應仍不一致,效果仍存爭議。
🔬 BPROAD 試驗研究動機:
📍 因為目前在第2型糖尿病患者中,最理想的收縮壓治療目標仍不確定, BPROAD 試驗希望找出答案!
🎯 研究目標
探討是否將 收縮壓控制在 <120 mmHg,比起 <140 mmHg,能 更有效預防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大心血管事件 💥❤️
🧪 研究方法
📍 試驗類型:隨機臨床試驗
📍 地點:中國七個地理區域的 145 家臨床中心
🧭 試驗時間與內容:📆 追蹤時間最長可達 5 年
受試者:第2型糖尿病患者
比較兩種治療策略:🔹 收縮壓 <120 mmHg(積極組)🔹 收縮壓 <140 mmHg(標準組)
🧪 實驗簡介
🗓️ 試驗期間:2019年2月~2021年12月
👨⚕️ 參與人數:12,821人🔴 積極治療組:6,414人🔵 標準治療組:6,407人
📊 平均年齡為 63.8±7.5歲
👩 女性占比:45.3%(共5,803人)
❤️ 既有心血管疾病者:22.5%(共2,888人)
⏱️ 時間:4.2年
💓 血壓控制成果
🧍♂️ 基準平均收縮壓:積極組:140.0±10.2 mm Hg,標準組:140.4±10.2 mm Hg
📉 治療後收縮壓明顯下降,兩組差距持續整個試驗期
🕐 1年後收縮壓:積極組:121.6 mm Hg(中位數118.3),標準組:133.2 mm Hg(中位數135.0)
🎯 達標率:積極組有約 60% 達到目標收縮壓
💊 用藥情形:積極組使用更多降壓藥物,兩組在降糖藥、糖化血紅素(HbA1c 7.6%)、BMI、腰圍、脂質水準等方面相似
🩺 主要臨床事件結果
📈 主要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積極組:每百人年1.65件(393人),標準組:每百人年2.09件(492人)
✅ 風險比(HR):0.79(95% CI:0.69–0.90,P<0.001)
📉 Kaplan-Meier 曲線在1年後明顯分歧
🧠 中風(致命或非致命):積極組:284人(1.19件/百人年),標準組:356人(1.50件/百人年)
✅ 風險比(HR):0.79(95% CI:0.67–0.92)
❤️ 心肌梗塞、心衰住院、心血管死亡:兩組無顯著差異
⚰️ 所有原因死亡率:積極治療組:169人(每百人年 0.69 件),標準治療組:179人(每百人年 0.73 件)
🔍 風險比(HR):0.95(95% CI:0.77–1.17)→ 無顯著差異
🧪 慢性腎臟病(CKD)相關結果
🔄 CKD惡化與新發生 CKD:兩組發生率相似
💧 白蛋白尿:積極組:554人(11.29 件 / 百人年),標準組:648人(13.84 件 / 百人年)
✅ 風險比(HR):0.87(95% CI:0.77–0.97)→ 積極治療略有保護效益
⚠️ 不良事件分析
🚨 嚴重不良事件(SAE)發生率:積極組:2,340人(36.5%),標準組:2,328人(36.3%)
📉 差異不顯著(HR:1.00;95% CI:0.94–1.06;P=0.96)
✅ 大多數感興趣的事件發生率相似⚠️ 唯有以下兩項有顯著差異:
🌡️ 有症狀性低血壓:積極組:8人(0.1%),標準組:1人(<0.1%)
📌 P = 0.05 → 僅略高
⚡ 高血鉀濃度(>5.5 mmol/L):積極組:177人(2.8%),標準組:125人(2.0%)
📌 P = 0.003 → 有統計顯著性差異
🧠 討論 Discussion
🎯 本實驗主要發現:在患有第2型糖尿病且收縮壓升高的患者中✅ 積極血壓治療(<120 mmHg)可顯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 風險比(HR)為 0.79(95% CI:0.69–0.90)
🔄 與過往研究比較
🧪 ACCORD 試驗(2000s)
對象:第2型糖尿病患者
🆚 積極 vs 標準血壓控制→結果:無顯著差異
心血管事件 HR:0.88(95% CI:0.73–1.06),死亡率 HR:1.07(95% CI:0.85–1.35)
🚨 問題:事件率比預估值(4%)低了近一半 → 統計力不足
⚖️ 糖化血紅素控制的影響?
ACCORD 中發現:
血糖標準控制 + 積極降壓 👉 ✅ 降低風險
血糖積極控制 + 積極降壓 👉 ❌ 無效益
🧪 BPROAD 試驗:平均 HbA1c:7.6%,與 ACCORD 試驗標準組類似(7.5%)
🧬 與其他大型試驗一致
🧠 SPRINT 試驗(非糖尿病患者):強化降壓可減少心血管事件 27%,HR:0.73(95% CI:0.63–0.86)
🫀 ESPRIT 試驗(包含糖尿病與非糖尿病):心血管事件下降 12%,HR:0.88(95% CI:0.78–0.99)📌 糖尿病次分析:HR:0.91(95% CI:0.77–1.08) → 雖略低,但不顯著
🧠 中風風險的分析
本試驗:積極組:1.19 / 百人年,標準組:1.50 / 百人年 → ✅ 顯著下降
中風為中國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與 ACCORD 結果相符(次要結果中中風率下降)
👵 SPRINT 雖顯示死亡率差異,本研究則無(死亡率低於SPRINT)
🩺 臨床應用
💡 指引回顧
JNC-8 建議糖尿病者 SBP < 140 mmHg(根據 ACCORD)
🔄 現今多數建議 < 130 mmHg,但證據不足
📌 本試驗的貢獻✅ 證明更強化的收縮壓控制能降低心血管風險
🩹 但仍需注意:🩸 低血壓風險🧂 高血鉀風險
💊 多藥物治療下需密切監測!
🧾 結論總結
💬 在具有高心血管風險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中:🎯 強化收縮壓控制(目標 <120 mmHg)👉 相較於標準治療(<140 mmHg),可顯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 臨床上應慎重考慮風險平衡:✅ 預防中風與心血管疾病⚠️ 謹防低血壓與高血鉀等潛在不良反應!
📘 總結一句話:強化血壓控制策略能顯著降低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與白蛋白尿,但在死亡率與大多數不良事件方面與標準治療相似,僅需注意低血壓與高血鉀風險。
相關連結
Intensive Blood-Pressur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