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承恩
永久性的失能
距離手術切除腫瘤已經超過半個月了,妻子的傷口正逐漸癒合,外表的傷痕一天天結痂收口,然而手術所留下的內在傷痛卻仍深刻而難以撫平。
這次的手術為了清除腫瘤,必須犧牲長達15公分的坐骨神經。這條神經是人體中最粗、也最重要的神經之一,一旦被切除,等同於宣告它所掌管的感覺與運動區域遭受不可逆、永久性的損傷。這樣的傷害,無法靠復健逆轉,也無法透過神經修補來復原——它是一種身體功能永久性的失能。
這份失去,讓人難以忽視、難以釋懷。
除了生理上的挑戰,病理報告再次證實腫瘤為高度復發性的惡性肉瘤。醫師評估,局部復發的風險高達八成以上。
接下來,我們將前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開始每日的放射線治療(電療)療程。同時,免疫治療藥物 Nivolumab仍將持續進行,預計每兩週住院一次接受注射。為了促進手術傷口的癒合,並為即將展開的放療做好準備,醫療團隊也決定暫時停用標靶藥物 Cabozantinib,以降低皮膚與局部組織的潛在副作用風險。
在這條充滿未知與變數的治療路上,我們正一步步前行。面對這樣一個高度惡性、復發率極高的癌症,每一次治療都像是一場與生命拔河的挑戰。這條路既漫長,又充滿艱辛——有疼痛、有無力,也有淚水,但我們仍願意以信心與愛心同行,相信在苦難的深處,仍有恩典作伴,仍有盼望生根。
仰望基督的受苦
當我們面對心靈深處的苦楚與掙扎,神的話語仍是我們最深的安慰與力量。每當我們閱讀《彼得前書》,便能深深感受到,那不是單單彼得個人的話語,而是聖靈藉著彼得,對在患難中掙扎的弟兄姊妹所發出的溫柔勸勉與堅定盼望。
整卷書信中,聖靈不斷將我們的眼目,溫柔而堅定地引回到主耶穌基督的身上——那位為我們受苦、為我們完成救贖的主。
📖 在第一章,我們看見:基督的寶血,如同無瑕疵的羔羊之血,早在創世以前就已為我們預備(彼得前書第一章18~20節)。這是神永恆的旨意,為要拯救我們這些墮落在罪中無助的人,使我們重得恩典與生命。
📖 第二章繼續引領我們看見:主耶穌的受苦達到極致,是被掛在十字架的木頭上。然而,這位甘願為我們犧牲的主,因祂所受的鞭傷,我們得著醫治;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著平安(彼得前書第二章24節)。祂為我們的罪而死,卻使我們如今可以因信,在基督的義中活著。
📖 到了第三章,彼得清楚地告訴我們:基督受苦,是基督的義代替我們的不義,為要引領我們回到神的面前(彼得前書第三章18節)。祂的受難不是偶然,而是神計劃中的奇妙恩典。
📖 在第四章,聖靈進一步提醒我們:當我們經歷苦難時,要以基督受苦的心為心,讓這樣的心志成為我們的力量,使我們脫離那捆綁我們心靈的軟弱與恐懼,得以在患難中仍堅定倚靠(彼得前書第四章1~2節)。
我們的痛苦,有時不單是外在環境所帶來的壓力,而是內心焦慮的反應與黑暗絕望的思想。但感謝神——聖靈引領我們回到基督的受苦之路,讓我們明白:主所經歷的苦難是真實的,而這一切都在彰顯神的旨意,也成就了神的旨意。
當我們不再只是注視苦難本身,而是仰望基督因苦難而成就的榮耀,我們的心靈就得著釋放,痛苦的重量也減輕許多。
因此,求主幫助我們學習將自己的靈魂交託給那信實又慈愛的創造主(彼得前書第四章19節),因為祂必看顧、必保守、也必引導我們走過試煉,進入祂美好的旨意中。願主的話語成為我們心中的亮光,在黑夜中仍能堅定仰望祂的恩典。